
“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优配网,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卓越人才。
当前,数智技术正深刻重塑着教育生态,驱动产业变革,成为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新质生产力与数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为创新思维的孵化与创业实践的落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由此,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深入分析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为破解现实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不仅是推动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更是回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时代召唤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
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
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可以触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革新,从而更高效地培育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培养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于具备创变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亟需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以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好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创新融合。数智时代的高校应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培养符合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个性特征、知识素养要求的人才。高校通过虚实结合的创新生态,提供多元化课程与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借助虚拟仿真、智能导师、跨学科协作等策略提升学生信息处理效率,拓展认知边界,并催生新思想、新方法,为培养具备创变思维、数字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深刻反映了社会对创新创造能力的需求,数智技术快速发展将催生更多新兴产业、企业及岗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配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与落地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数智技术依托其跨学科融合优势,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创新动能,拓展多维发展空间,持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前沿。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可以重构全景式创新创业教育时空场域,打破时空与资源的限制,突破教与学的边界,构建智慧课堂与虚拟创业实践空间,打造超现实的“身临其境”场景,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立体化、超时空、可视化的学习资源,赋予他们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验,满足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多维度的内在发展需求,助力创新驱动战略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
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应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是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以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实践转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精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校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低碳能源、科技金融等新兴学科,尤其是“高精尖缺”学科的生长点,借助数智技术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数据碎片”,推动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有机结合,还要通过项目驱动、校企融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破界思维和创变思维,造就一批具备突破认知边界的创变思维与创新恒常性的创新人才,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
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
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在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育体系全过程、全要素、全结构升级跃迁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课程体系未有效整合数智技术与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尚未与数智技术、实践教学有效整合。
一方面,课程体系与数智技术缺乏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多数任课教师由负责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兼任,对于数智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索有限,无法完全胜任数智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使命。同时,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设计未能有效融入创新思维培养要素,且与数智技术的结合不紧,跨学科交叉特色不明显,未能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
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不匹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案例陈旧滞后,创新与创业相分离,导致课程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背离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时,师资遴选不够严格,且缺乏系统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既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无法契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实际需求,致使学生普遍欠缺创新创业实践的“沉浸式”体验,所学知识未能转化为实践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支撑有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整合学科与数智技术资源,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数智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正向驱动作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然而,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方面,数智技术支撑力度不够。虽然高校已相继建设了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普遍存在活动空间拥挤、设施陈旧简陋、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数智化支撑作用有限,缺乏动态实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难以科学研判大学生的学情,无法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数智化实验设备不完善,无法系统性支持大学生创意的成功落地和项目孵化,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效能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创新成果孵化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场地、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然而,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机构联动不足,资源整合效能低下,导致孵化成果多停留于浅层。同时,高校创办的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因缺乏数智技术的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实质性升级、突破和及时转化,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获得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相对有限,无法有效支撑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迈入全面深化发展的快车道,亟需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资源支撑,合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强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实际应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然而,产学研用一体化教育机制尚不健全。
一方面,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偏少,协调统一性不足,未能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大学生对政策缺乏了解,对市场判断与创新创业过程认知不足,过度强调创新而忽视其应用价值,导致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数智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有限。当前,校企协同育人依然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企业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不足、资金投入分散、技术支撑薄弱、人才配置失衡。同时,一些企业孕育创新创业的土壤还没有真正形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小项目”缺乏配套的经费支持与孵化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性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需借助数智技术持续采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信息,以求最大限度、更加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态度与行为;借助数智技术动态记录与描绘大学生动态的创新创业思路、内容及行为表现,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进程与方向,助力教师判断创新创业开展的有效性。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多停留在静态评价,尚未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实时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数据,难以精准、动态反映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蜕变过程。
一方面,缺乏基于数智技术的跟踪式过程性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重视“教”而忽视“学”的评价,评价更多地局限于以数字就业画像为指标的结果评价,缺乏基于数智技术对大学生学习轨迹、态度行为的跟踪式过程性评价,忽视对创新创业具体环节的分析和反思,难以科学研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表现及问题。
另一方面,缺乏基于数智技术的动态评价。现有评价体系相对固化优配网,高校尚未建立基于数智技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社会价值、创业公司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动态评价,忽视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的动态变化,无法精准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水平,影响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